澶渊之战 (2/2)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了,周边过来勤王的部队源源不断的来到澶州北城,从一开始的辽军三面包围逐渐变成了两军对峙。
宋军士气高涨,但核心力量李继隆的兵力并不多,其他的军队跟着李继隆守城可以,野战不行。辽军主帅阵亡,但辽圣宗和萧绰还坐镇中军,军队战斗力依然强过宋军。当时已经到了农历十二月,天寒地冻,后勤供应困难,辽军面临的形势一天比一天差。
可宋军依然不敢轻举妄动,真宗手里最关键的一张牌—河北的王超一直杳无音信,王超不来,仅凭澶州的宋军还是没把握打赢辽军。
双方的心态都在发生着微妙的变化,在这种胶着的情况下,双方开始试着讲和,讲和的关键人物叫王继忠。
王继忠原本是宋军将领,在河北领军防备辽国,在傅潜被真宗免职调走后,王超成了河北宋军最高统帅,而就在澶渊之战的前一年,辽军南侵打进了河北,王超安排王继忠前去迎战,王继忠在前面拼命,王超在后面按兵不动,一直到王继忠的军队拼光了全军覆没被辽军俘虏,王超都没发兵救援。
在王超这种坑爹领导的操作下,王继忠成为了一名战俘,然而由于作战过程极为勇猛,深受萧绰赏识,不仅没有难为他,反而优待重用,到了辽国继续做官,这次南征由于打的都是王继忠先前的防区,业务熟练,萧绰就把他也带上一起随军作战。
讲和的开端,挺有意思,据《辽史》记载,是宋使前来提出求和的请求,辽圣宗才同意王继忠与宋使谈判,商讨和谈的具体细节。
而《宋史》记载,是辽国主动求和,由王继忠修书向北宋求和,表达了辽国皇帝和太后对于和平的渴望,真宗看了王继忠的书信之后,才同意谈判。
两国都挺好面子,求和这种舔狗才干的事儿,那肯定是对面儿提出来的。
不过没关系,只要有人提出来,两国都不想打了,不如就坡下驴赶紧谈,双方约好,北宋这边派一个特别代表,全权代表宋真宗到辽军大营里去跟辽圣宗和萧绰进行最终的谈判。
北宋的特别代表叫曹利用,是西府枢密院推荐的官员,第一次去谈判时其实面临的情况非常困难,北宋不知道河北现在局势到底什么样,不知道辽军还有多少战斗力,也不知道辽军到底想要什么作为和平的条件,就这么硬着头皮就上了。
辽国对和谈非常重视,辽圣宗和萧绰亲自接待了曹利用,一顿酒菜好生招呼之后告诉曹利用,想和谈,必须归还你大宋侵占我大辽的瓦桥关以南三州领土。
曹利用一听急了,这关南的领土本就是幽云十六州的一部分,当年周世宗柴荣打下来的领土,到了宋朝后没夺回幽云十六州其他十三州领土就够不争气的了,再把关南的三州土地让出去,这丧权辱国的条约谁敢签。
辽圣宗母子也很强硬,幽云十六州自古以来就是大辽土地,柴荣当年悍然入侵占领瓦桥关以南土地,大辽后来所有战争都是为了保家卫国,你宋朝凭什么不归还我大辽国土。
曹利用挺慌,但毕竟也久经官场,本着求同存异的理念,向辽国提出,国土之事不敢做主,要不其他方面我们再谈谈。
经过反复磋商,辽国提出和谈条件,每年给辽国岁币20万两,归还辽国被北宋侵略的瓦桥关以南三州领土。
曹利用回澶州城复命,北宋君臣一听这条件就炸了锅,炸的最凶的就是寇准,表示契丹人这是不知好歹,这种条件根本没必要和谈,直接开打,辽军在城下撑到现在已经是强弩之末,根本不是宋军对手,应该打辽军一个反击,并且趁反击一举彻底收复幽云十六州。
勉强跑到澶州御驾亲征已经让真宗很难受了,到了这份儿上再也不想跟辽国没完没了的打下去,他不顾寇准和高琼等一帮主战派朝臣的意见,指示曹利用,你接着去谈,领土绝不能让,但岁币方面可以再让渡一点,别超过一百万就行。
皇上已经决策的命令,寇准也没办法改变,但是退朝之后他找到曹利用警告,你这次去谈,绝对不能轻易让步,皇上给你定了一百万的额度,在我这儿的标准是不能超过三十万,超过三十万回来我砍了你。
寇准的强势满朝文武皆知,曹利用压力山大忐忑不安的再一次前往辽军阵中谈判。
经过这第二次艰苦卓绝的谈判,辽圣宗答应退兵,也不在追索被柴荣侵占的关南三州。但人大辽帝国不能白白被你北宋欺负,你不归还我的土地,至少得把租税给我吧,要不我大辽尊严何在。曹利用想了想也有道理,反正领导也有授权可以给辽国搞点儿钱,于是经过一番讨价还价终于敲定细节。
停战协定谈成了,曹利用赶紧向随行的真宗内侍通报,内侍问岁币额度,曹利用害怕人多嘴杂不敢说,给内侍比划了三根手指,内侍回去给真宗汇报辽国同意停战,不再追索领土,岁币额度是三根手指。
真宗搞不清楚三根手指啥意思,联想到自己交代曹利用一百万的额度,猜想岁币是三百万,三百万一想就肉疼,再想想辽军退兵了,算了算了也能接受。
曹利用那边拟定万所有细节之后也回来了,直接找到真宗汇报,皇上谈成了,咱每年给辽国岁币三十万,还是十万两银子二十万两布帛,不用全给成银子。
真宗一听这简直是大反转,还以为是三百万呢,最后直接只花了十分之一,非常满意。曹利用也非常满意,终于按领导规定的额度完成了和谈,不用被砍了。
于是接下来两国交换国书,约定:
1、每年北宋向辽国提供白银十万两,布帛二十万匹;
2、宋辽两国约为兄弟之国,宋真宗年纪比辽圣宗大,两人约为兄弟,宋真宗为兄;
3、两国维持边界现状,不再对对方国土进行追索,边界不再修筑城池或进行其他任何军事活动;
4、双方有任何违法之人越境逃亡的,由当地政府交由各自原事发地政府处理,不徇私藏匿;
国书最后双方约定,有渝此盟,不克享国,昭昭天监,当共殛之。
两国不知道的是最后这一条才是真正的魔咒,一百多年后一语成谶。
不过对于当时而言,辽国保住了面子挣回了岁币,这生意不亏;北宋解决了战争压力也保留了面子,辽国皇帝是北宋皇帝的弟弟,过去兄弟俩干仗留下了一些历史遗留问题,现在哥哥每年给弟弟搞点儿经济援助照顾照顾弟弟,也不算过分,都挺好。
写到澶渊之盟,我专门查了查相关的史料,根据宋史食货志记载,北宋景德元年岁入钱帛粮草、丝绵、茶盐酒铁的全部收入是7360多万,银子单位是两,其他物资基本上也是按照相应的等价物来计算的,由于当时还是宋朝,还没有张居正搞一条鞭法统一税收,国家经济都是钱粮物资杂糅在一起计算的,不过从这个方面也可以大概估算的出来,给辽国的岁币30万,基本上占国家Gdp的不到0.5%,这笔钱对朝廷影响可以忽略不计,加上和平带来的军费节约,这钱花的物有所值。
澶渊之盟创造了一个经典的谈判案例,对于北宋来说,河北失联,主力王超靠不住,仅凭着一座澶州城,误打误撞干掉了辽军主帅,皇帝亲临战场增强士气,争得了谈判的筹码,最后严守三十万岁币的底线,实现了谈判目的,北宋朝廷取得了谈判的胜利。
对于辽国来说,国土维持了现状,凭空每年多出来三十万岁币,对面的皇帝比咱皇帝年纪大让辽圣宗喊哥,认个哥每年多出来这么多钱,辽国直接全部用来赏赐给辽国民众,老百姓非常满意,我是辽圣宗我也觉得这哥认得值,辽国上下也都觉得谈判谈赢了。
由于和平的到来,宋辽两国在边境开设了大量的榷场,两国民间开始了大量的贸易往来,北宋的茶叶、丝绸、香料手工艺品纷纷进入辽国,辽国的牛羊、人参卖到了北宋,没有战争,老百姓小日子过得滋润多了。
在今天的河南省濮阳市御井街,有一处“回銮碑”,就是澶渊之盟签订后寇准亲自手书的《契丹出镜》,字体苍劲挺拔,千百年过去,仿佛还散发着寇准的万丈豪情。
辽军退兵之后,澶州城兵临城下的元凶,坐视敌军入寇的宋军主帅王超遭到了大量的弹劾,真宗觉得既然战争已经结束了,算了,不再深究了,仅仅是免去了王超大军区主帅的职位,换了个防区到河阳去做了节度使,再到后来王超病死之后还封了爵位。
大是大非问题拎不清,对王超这种国家的罪人给予厚待,真宗这种做法让多少为大宋战死沙场的英雄们寒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