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迷雾小说网 www.m5xs.com,最快更新10万个为什么大全集最新章节!

    为什么天空是蔚蓝色的

    一场大雨过后,有时天空澄净得像一泓平静的湖水;雷鸣电闪一过,天空顿时异常湛蓝,令人心旷神怡。为什么晴朗的天空总是蔚蓝色的呢?而且越是晴朗,蓝得越澄澈。

    难道天空中含有蓝色的气体?莫非说大气本身就是蓝色的?

    为了解答这个问题,我们不妨做一个小实验:用一只长方形玻璃缸,里面盛大约2/3的水,水里撒少许泥沙粉末,使溶液浑浊。然后把它放在窗前,选择一个晴朗的上午,大约七八点钟,阳光基本上平行地射向长方形玻璃缸的一端,光线通过浑浊的水,在另一端射出来。这时你会发现一个很有趣的现象:长玻璃缸中的水呈现出淡蓝色,而从另一端射出来的光线却呈浅红色和橙黄色。

    玻璃缸中出现淡蓝色和蔚蓝色天空的道理是一样的。

    我们知道,地球表面包围着一层空气。空气中含有许多微小的尘埃、冰晶、水滴等。当太阳光(看上去是束白光,实际上它是由红、橙、黄、绿、蓝、靛、紫等有色光线组成)通过空气时(就仿佛在小实验中太阳光线穿过浮有泥沙的玻璃水缸一样),波长较长的红色光透射力最大(其次是橙、黄色光),它能透过大气中的微粒射向地面;而波长较短的蓝、紫、靛等色光,很容易被悬浮在空气中的微粒向四面八方散射开来,使天空呈现出蔚蓝色。

    知识点:天空、散射、微粒

    为什么天空中的云有各种不同的颜色

    天上有各种不同颜色的云,有的洁白如絮,有的是乌黑的一块,有的是灰蒙蒙一片,有的发出红色和紫色的光彩。这不同颜色的云是出自大自然的手笔。

    各种云体的厚薄相差很大,厚的可达七八千米,薄的只有几十米。有满布全天的层状云,孤立散处的积状云,还有波状云等许多种。很厚的层状云,或者雷雨时拥塞天空的积雨云,太阳和月亮的光线很难透射过来,云体看来就很黑;稍微薄一点的层状云和波状云,看来就是灰色的,特别是波状云,云块边缘部分,色彩更为灰白;而很薄的云,光线容易透过,特别是由冰晶组成的薄云,云丝在阳光下显得特别明亮,带有丝状光泽,即使天上有这种层状云,地面的物体在太阳和月亮光下仍然会映出影子。

    孤立散处的积状云,由于云体比较厚实,它向阳的一面,光线几乎全部反射出来,因而看来是白色的;而背光的一面以及它的底部,光线就不容易透射过来,看起来比较灰黑。

    当日出和日落的时候,由于太阳光线是斜射过来的,穿过很厚的大气层,空气的分子、水汽和杂质,使得光线的短波部分大量散射,而红、橙色的长波部分,却散射得不多,因而照射到大气下层时,长波光(其中特别是红光)占着绝对的多数,这时不仅日出、日落方向的天空是红色的,就连被它照亮的云层底部和边缘也变成红色了。

    由于云体的组成有的是水滴,有的是冰晶,有的是两者混杂在一起的,因而日月光线通过时,还会造成各种美丽的光环或虹彩。

    知识点:层状云、积状云、波状云、透射、光线

    为什么我国北方的春天和秋天特别短

    季节是根据气候冷暖和昼夜长短的变化而来的。谁都知道,春秋季气候温和,夏季炎热而冬季寒冷。如果把一年中每3个月定为1季,那么各季的日数大致相近,只不过相差一两天,这就没有季节长短的问题。

    在10℃以下定为冬季,10-22℃之间定为春秋季,22℃以上定为夏季。根据这样的标准来划分季节,各地的四季长短就不相同了。

    我国北方的春季是比较短的,一般不到2个月。例如北京春季是从4月1-5日到5月21-25日,沈阳从4月21-25日到6月10-14日,哈尔滨从4月26-30日到6月20-24日等,可见这一带,当拆了冬季需要的火炉之后,不久就要搭起夏季需要的凉棚了。

    既然季节是按照温度来确定的,那么温度升降的快慢就可以决定季节的长短。在我国北方,冬季太阳辐射很弱,照射时间又短,并且经常有北方更冷的空气流来,温度很低。到了3月以后,由于太阳辐射进一步地加强和冷空气进一步地减弱,使得地面温度能够迅速升高。

    在春季期间,这一带降水仍然是不多的,除有些日子起风外,多半是晴天,空气既干燥,太阳辐射又在继续加强,地面吸收的热量自然迅速增多,空气温度也跟着扶摇直上,经过不到两个月的春季就开始进入夏季了。例如北京5月平均温度已达到20.2℃,到了6月就升高到24.2℃了。所以北方春季一般都比较短。

    同样道理,自7月最热时期过去以后,太阳辐射逐渐减弱,冷空气势力又在不断增强,于是温度逐步下降,以10月到11月下降的幅度最大。例如北京10月份平均温度为12.5℃,到11月就下降到4.0℃,已是寒冬季节了。

    总的说来,我国北方春天和秋天特别短,主要是由于那里的纬度较高,冬季来得早、去得迟的缘故。因为在北半球中纬度地带冬季是比南半球长的。

    知识点:纬度、季节、气候、温度

    我国北方春天的风沙为什么特别大

    我国的北方,一到了春天,阵阵的西北风常常吹得沙尘满天;使美好春光大为逊色。天空中的沙尘是从哪里来的呢?打开地图,我们就可以看到,在华北平原的西边,紧接着黄土高原,它的西北方又是著名的戈壁沙漠。黄土高原和沙的土质,都是质地疏松的沙土,这种沙土一旦被风吹刮,就会飞扬到空中。春天我国的北方经常刮着西北风,西北风来自西伯利亚,当它吹过戈壁沙漠和黄土高原后,就挟带着沙土南来,使华北平原沙尘满天。当然,由于春天正是华北雨少而风大的季节,也有一部分沙尘是当地或附近地区的松土被大风刮起而造成的。

    其实不仅我国北方会刮风沙,在南方,有时候也会发生这样的天气,天色带着灰黄,太阳有些模糊,空中有一些黄沙落下来,使屋子里的桌子和椅子都蒙上了一层薄薄的、极细极细的沙尘。在这种天气里,如果你在外面走,回来看看衣帽,上面也蒙着一层细沙。

    原来,这沙也同样来自北方的沙漠和黄土高原。西北风把一部分比较细的黄沙扰动后,带到了高空,使它随高空向南吹的风到了南方,由于到南方高空风势减弱了,黄沙缺少继续随风飞扬的能力,于是就降落了下来。

    知识点:春季风沙、土质、黄沙、沙尘

    为什么说“一场春雨一场暖”,“一场秋雨一场寒”

    对于江南地区来说,春天的天气发展趋势一般总是“一场春雨一场暖”的。春雨正是南方暖湿空气增强,并向北挺进所造成的。在春季,由于北半球太阳的照射逐渐增强,太平洋上的暖空气随着向西向北伸展。当暖空气向北挺进,并在北方冷空气边界滑升时就产生了雨。在滑升过程中,它同时将冷空气向北排挤。排挤结果,往往暖空气占领了原来被冷空气盘据的地面,因此在暖空气到来以前,这些地方往往先要下一场春雨。“一场春雨一场暖”的感觉就因为这个缘故。

    在秋季,一股股的冷空气从西伯利亚和蒙古人民共和国南下进入我国大部分地区,当它和南方正在逐渐衰退的暖湿空气相遇后,形成了雨。一次次冷空气南下,常常造成一次次的降雨,并使当地的温度一次次降低。另外,这时太阳直射光线逐渐向南移动,照射在北半球的光和热一天天减少,这也有利于冷空气的增强和南下。几次冷空气南下后,当地的温度就显得很低了。因此,农谚有“一场秋雨一场寒,十场秋雨要穿棉”的说法,这比较确切地描述了从夏季过渡到冬季的天气变化趋势。

    知识点:春雨、秋雨、空气、上升、日照

    夏天为什么常常有雷阵雨

    夏天的午后或傍晚,常常使人感到异常闷热,一会儿突然雷声隆隆,电光闪闪,大雨滂沱,天空像发了怒一样;可是,不久后,雷声远去,乌云消散,蓝天与白云相互衬托,显得十分宁静美丽,空气也分外新鲜,这就是我们在夏天常遇到的一种天气现象——雷阵雨。

    雷阵雨是因为夏天的天气酷热,空气在局部地方出现强烈对流,使大量湿热空气猛烈地上升,造成积雨云所形成的。

    夏天,在空气中有很多水汽,当地面在强烈的太阳照射下温度升高以后,空气就会向上抬升。水汽被强大的上升空气推送到1-2千米上空以后,就形成了大块的积云。空气继续上升,能使积云的云块不断加厚和扩大,变成了浓积云。这时如有适当的条件配合,浓积云就会继续向上发展,升到7-10千米以上的高空,形成了积雨云。当遇到了稳定的气层或向上伸展的力量不足时,云的顶部就会向四边扩展。在下雷阵雨前,我们常常看到天空中的乌云加厚和扩展得很快,只一会儿工夫就布满了整个天空。

    由于产生积雨云的强烈的热力对流,只有在夏季才易于出现,所以雷阵雨也常常在夏季出现。又因为热力对流所造成的积雨云扰动很厉害,往往会发生闪电现象,而且其中上升气流时强时弱,一块积雨云过去后,另一块积雨云又移过来,所以雨量时大时小,变化很大,又是一阵阵的,所以称为雷阵雨。

    在大陆上,正午以后,空气温度最高,这时上升运动也最强,所以雷雨多数发生在午后至傍晚这段时间里。

    在海洋上,由于海水比热大,它吸收的太阳能量能向深层传递等原因,白天接近水面的空气温度不高,整个空气层十分稳定,不容易产生对流性雷雨;到了夜间,上层空气冷却,而下层空气在水面的影响下,温度明显地高于上层,于是空气变得不稳定,发生了对流,因而形成了雷雨。可见大陆上雷雨多半在白天,海洋上的雷雨多半在夜间。

    知识点:雷阵雨、热对流、积雨云、酷热

    雷雨前为什么天气很闷热

    天气闷热会下雷雨吗?是的,多半是这样的。

    盛夏,我国大部分地区常常下雷雨。因为下雷雨要有两个条件:一是地面上温度高,二是大气层里湿度大。地面上热了,靠近地面的空气,温度能升得很高,变得轻轻地浮向高空;但是单单热,空气很干燥的话,雷雨也不会发生的,只有当湿度大了,有潮湿的空气上升到了高空,才会形成雷雨云。天空里有了雷雨云,就可能有雷雨发生。

    大气里温度高了,水汽多了,这时候地面上的水不易蒸发,人身上的汗也不容易干,我们就会感到十分闷热了。谁都有这样的经验,当我们在浴室里洗澡,感到又热又闷,这就是由于浴室里温度高、水汽多的缘故。所以闷热是大气里水汽多、温度高的表现,也就是雷雨发生的预兆。

    但有时候虽然天气十分闷热,我们这里却落不下雷雨来。这是因为夏天雷雨的范围比较小,雷雨落在别处,而没有落到我们这里来的缘故。

    知识点:地面温度、大气湿度

    为什么说喜马拉雅山是

    从古老的大海里升起来的

    说喜马拉雅山是从古老的大海里升出来的,看起来这真是不可思议的事情,那披着冰雪的盔甲、威严的世界屋脊,怎么能和大海联系起来呢?

    事情确是这样的。当我们攀上喜马拉雅山的陡峭的崖壁,或是在幽深的山谷里,仔细观察那里的岩层,就能找到许多古海洋动植物化石,包括三叶虫、笔石、腹足类、珊瑚、苔藓虫、海胆、海百合等这证明这儿曾是一片汪洋大海,喜马拉雅山是从古老的大海里涌现出来的。

    那么,茫茫的一片古海,又怎么会摇身一变,成为世界上最雄伟的山脉呢?这是地壳上升的结果。在珠穆朗玛峰北坡海拔5700-5900米的地方,发现了生长在百万年前的高山栎和毡毛栎化石。这些植物现在仍生长在我国西南广大地区海拔2200-3000米的高度范围内。虽然百万年前的气候状况和这些植物的生长环境、高度与现在不完全相同,但是可以粗略估计,该地百万年来大约上升3000米,平均每1万年约上升30米。根据类似的资料推算,我国西藏定日县南某地在近20万年来上升了约500米,可见在这儿的地壳隆起多么强烈。喜马拉雅山从大海里升起来成为“世界屋脊”,现在还不断地上升着。只不过上升的速度不易被人们所觉察罢了。

    知识点:地壳上升、喜马拉雅山、化石

    为什么会火山喷发

    火山喷发是地壳内的岩浆冲出地面时的现象。平时,岩浆被地壳紧紧包住。地球内部的温度很高,压力很大,岩浆要冲出去也是不容易的。在地壳结合得比较脆弱的部分,地下受到的压力比周围轻一些,这里的岩浆中的气体和水就有可能分离出来,使岩浆的活动力加强,推动岩浆冲出地面。当岩浆冲出地面时,本来约束在岩浆中的气体和水蒸气迅速分离出来,体积急遽膨胀,于是就发生了火山喷发。

    火山喷发的强弱,与岩浆冲出来的通道是否畅通有很大关系。如果岩浆很稠很黏,有时还加上火山通道狭窄紧闭,这时就容易被堵塞,那么地下的岩浆要聚集很大很大的力量才能冲破它,如一场大爆炸。

    火山总是分布在那些地壳运动比较强烈,而且比较薄弱的地方。这种地方不仅陆地上有,海里也有。海底的地壳很薄,一般只有几千米,有的地方还有切过地壳的裂缝。所以在海洋底部有不少火山。像在大西洋中部亚速尔群岛附近的卡别林尤什火山,它位于一条巨大的断裂带上,当它喷发时,从深邃的海洋底部涌出炽热的浪涛,使洋面沸腾了起来。人们在开始时还以为是一条大鲸喷出的水柱哩!它一直喷发了13个月,结果出现了一片好几百公顷的新陆地,同亚速尔群岛中的法雅尔岛连在一起。像这样的海底火山还很多。

    火山喷发时会有岩浆冲出,那些岩浆活动能力还很强,能够不时喷发的火山,在地质学中称为“活火山”。如太平洋中的夏威夷群岛上的基拉维亚火山,千百年来熔浆总在不断地涌出。有些火山在喷发以后,需要经过相当时间在地下聚集起足够的岩浆才能再次喷发,当它暂时不活动的时候,称为“休眠火山”。像北美洲西部的喀斯喀特山脉中就有一些这样的火山。它们没有留下喷发的历史记载,但根据观察,还有活动的能力。不过,这类火山,有的也可能就此长眠下去。还有些火山由于形成时间很早,地下的岩浆已经冷凝,不再活动;或者地下虽然还存在着岩浆,但由于那里地壳坚硬厚实,其中的裂缝差不多都被过去挤入的岩浆凝结堵塞住,岩浆再也喷发不出来了。这些失去了活动能力的火山,称为“死火山”。例如,非洲坦桑尼亚边境上的乞力扎罗山,就是一座著名的死火山。从飞机上可以清楚地看到火山口内积着厚厚的白雪。

    知识点:活火山、休眠火山、死火山、岩浆、压力、通道

    为什么会发生地震

    从地球的表面看来,似乎很平静。其实,完全不是这样,地震是经常都在发生的。就像刮风、下雨一样,是一种很普遍的自然现象。据科学家们用精确的仪器观测,地球上发一年中地震总数的99%人是感觉不到的;人们能感觉到的,不过l%,其中能造成破坏的约有1000次。

    为什么地球上会常常发生地震呢?

    绝大多数地震,是由于地壳运动引起的。在运动中刚硬的岩石受到力的作用,发生形状的改变,有时发生破裂,这时就会产生地震。许多强烈的地震都发生在地下存在着断裂的地方。当地下的岩石受力的作用接近于破裂时,太阳和月亮的引力作用,大气或水(水库)对地面的压力的变化,都可促成破裂的发生,对地震有触发的作用。

    其次,地震又常常是火山爆发的伴侣,在地球上有许多火山,每次火山爆发时,大量炽热的岩浆从地下喷出,体积迅速膨胀,冲击地壳,因此也必然会引起地震。

    既然地球上每年发生这样多的地震,为什么我们感觉不到几次呢?

    原来,地球上发生地震时,释放出来的能量有多有少,震动也有大有小,按照它们的大小,大致分为三类:微震、弱震和强震。弱震可使器皿叮当作响,使电灯、吊钟和壁上的挂图发生晃动。强震可以使墙壁开裂,房屋倒塌,山石崩落。弱震不会造成破坏,微震就更没有多大影响了。大部分的地震是微震。

    一次地震的发生,只是在一定范围内的人们才能感觉到。地震时,震动的发源处叫“震源”。震动从这里以波动的形式向各个方向传出,叫“地震波”。地震波的能量在震源处最大,在传播过程中能量会逐渐减少直到消失,越传得远就越减弱,传到一定距离,就可以弱到人感觉不出来。如果我们住的地方在感知范围以外,我们就感觉不出来了。

    知识点:地震、震源、地震波、地壳运动、断裂

    为什么在大河入海处往往有个三角洲

    先告诉你一个数字:世界上每年约有160亿立方米的泥沙被河流搬入海中。

    河流搬运泥沙有不少办法,那些颗粒很细微的是悬浮在水里的,就像淀粉浮在米汤里一样,随着水一同流走;颗粒较粗大的,沿河底向下游推着走。这些泥沙随着水流从上游搬到下游,由于下游河床逐渐扩大,流速就逐渐减慢,搬运能力减小,就不断有泥沙淤积下来;河流注入大海时,水流分散,流速骤然减小,再加上潮水不时涌入,有阻滞河水的作用,特别是海水中溶有许多电离性强的氯化钠(食盐),它产生出的大量离子,能使那些悬浮在水中的泥沙也沉淀下来。泥沙越积越多,最后露出水面,河流只得绕过沙堆从两边流出去。由于沙堆的迎水面直接受到河流的冲击,不断受到流水的侵蚀,往往形成尖端状,而背水面却比较宽大,使沙滩成为一个“△”形。人们就将它们命名为“三角洲”。但有些沙堆因水流条件的不同,不一定都是“△”形的。

    世界上一些大河如长江、黄河、密西西比河、伏尔加河、恒河、尼罗河等,在流人海洋的入口处,都有面积很大的三角洲。

    但也有一些河流的入海口没有形成三角洲的。如我国的钱塘江口就没有三角洲,那是因为钱塘江水里的泥沙稀少,而且河口是非常宽阔的喇叭形。

    在江河中间一些场所,有时在河流中水流较缓的地方,也有泥沙淤积形成的沙洲。譬如有什么障碍物阻滞了水流,这时就会有一些泥沙砾石沉降下来,堆成沙堆,而当沙堆形成以后,这里的水流更要受到阻滞,于是泥沙日益增多地沉积下来,使沙堆愈堆愈大;沙堆与沙堆之间还可以多得连成一片,这样沙洲就在江河中间出现了。开始时,还只是在水枯时露出水面,经过长期演变,还可以成为常年不被水淹没的岛屿,但也可以被水流冲刷而消失,这与那里水流的活动情况和地壳的运动都有关系。

    知识点:三角洲、泥沙、河流、搬运

    为什么我国东部多平原和丘陵,西部多高原和高山

    在我国960万平方千米的土地上,有着多种多样的地形类型。

    翻开我国彩色地形图,可以发现我国西部大部分地区的地形是用褐色、棕色来标示的,只在东部地区的地形上,才分布着连片的绿色。这就说明,我国西部的地势高,多高原和高山,东部地区主要是平原和丘陵。平原是高度在海拔200米以下的地势比较平坦的地方。东部的平原,有东北平原、华北平原和长江中下游平原等。

    我国东部多平原,西部多高原和高山,这是地质历史发展的结果。现在的地势轮廓,形成于距今7000多万年以前的地质时期。那时,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一线以西,地壳有大幅度上升,特别是青藏大高原,上升最为强烈,约上升了400-6000米。西部地区的古老山地均发生断块上升,加上风、雨流水的侵蚀、割切,所以地势高峻,起伏较大。上升幅度较小的地区,便形成了许多广大的盆地,如四川盆地、塔里木盆地、柴达木盆地、准噶尔盆地,个别地区有下陷到海面以下的,如吐鲁番盆地。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一线以东也发生大面积的升降运动,但这里上升的幅度不及西部强烈,因此形成了一系列的中等山地和丘陵,而东部大面积下降,如华北平原下沉了800-10000米,承受了大量河流泥沙的堆积,形成广阔的大平原,如东北平原、华北平原和长江中下游平原等。这些平原成为我国主要的耕作农业地区。

    知识点:中国地形、地壳、断块、升降运动

    为什么高山上的冰雪终年不化

    我国西部祁连山、天山、昆仑山、喜马拉雅山这些高山的一些山峰上,经常覆盖着冰雪,像戴着一顶“白帽子”,即使到夏天也不消失。在热带,有些很高的山峰上也是终年积雪。这是因为高山上气温很低,天气很冷的缘故。

    为什么高山上很冷呢?因为山愈高,空气愈稀薄,太阳照射来的热量容易散失。大致每升高100米,气温要降低0.6℃左右,因此到了一定高度,气温就会降到0℃以下,冰雪终年不化。处于这个高度的界线,叫做雪线。愈是靠近两极,雪线的位置愈低,因为那里的气温本来就比较冷;而在热带,雪线的位置就高了。

    在山顶上堆满冰雪以后,阳光照射到这里,由于冰雪表面反射阳光的作用强,一般能够反射50%-90%的光热,大部分的热量反射掉了,使这里气温降低,冰雪不易融化。

    所以在那些高度超过雪线的山顶上,终年积雪。在强烈的阳光照射时,会有一些融化,到了夏天,还会融化得多一些。但是不久又有雪降落下来补充,因而能始终保持着有冰雪存在,并能形成冰川向下运动。

    知识点:雪线、气温、反射

    为什么南极的冰比北极的多

    南极和北极都是地球上天气最冷的地方。那里一年到头寒风呼啸,冰天雪地,是个银白色的世界。但这两处比较起来,南极的天气比北极的还要冷,常年呈冰川状态的冰也要比北极多得多。在南极大陆中部年平均气温只有-56℃,而且最低气温曾到达过-88.3℃,最冷月(7月)平均气温是-70℃--20℃;最暖月(1月)平均气温也在0℃以下,是世界上最冷的陆地。而北极呢,北极海区最冷月(1月)平均气温在-40--20℃,7-8月是暖季,平均气温多在8℃以下。北冰洋中部的气候比边缘温和,最冷的地区在西伯利亚的勒拿河下游以东和格陵兰岛中部,俄罗斯的维尔霍扬斯克最低气温是-68℃。

    据考察,南极冰层平均厚度约为1700米,最厚的地方超过4000米,冰川的总体积约有2800万立方千米,被称为是“冰雪世界”;而在北极地区,冰川的分布面积比南极的小得多。厚度一般约2-4米,冰川的总体积,只不过将近南极的1/10而已。

    南极和北极都位于地球的两极,纬度高低是一样的,太阳照射的时间长短和角度也是一样的,那么,为什么南极的冰却比北极的多呢?

    原来南极地区有一块很大的陆地,号称世界“第七大陆”,面积约1400万平方千米,陆地储热能力不强,夏季获得的热量,很快就辐射掉了,所以冰多。大陆冰川从高处向四面移动,在海边断裂成许多巨大的冰块,漂浮在大陆周围的海洋上,形成高大的冰障和冰山。北极地区北冰洋占去了很大面积,约1310万平方千米,水的热容量大,能够吸收较多的热量再慢慢地发散出来,所以冰比南极少,而且绝大部分冰是积存在格陵兰岛上。

    知识点:南极、北极、气温、冰层、陆地

    为什么地球上有那么多的岩石

    地球上到处都有岩石。有些地方表面是泥沙,下面仍是岩石;还有江河、海洋,在水层的下面也是岩石。岩石就像是一层坚硬的外壳,紧紧地裹在地球的外面,人们把它称为岩石圈。岩石圈最厚的地方超过100千米,换句话说,不仅地壳是岩石构成的,就是地幔的顶部也是岩石构成的。

    地球上为什么有那么多的岩石呢?

    原来,所有的岩石都是在地球的演变过程中逐渐形成的。

    按照岩石形成作用的不同,我们可以把所有的岩石分为火成岩、沉积岩、变质岩三大类。

    火成岩是地球岩石圈的主体。地幔顶部的全部岩石,和地壳中大约3/4的岩石属于火成岩。火成岩是炽热熔融的岩浆冷却凝固形成的。有些地方虽然有覆盖上万平方千米、厚达上千米的火山岩,但它所占的比例仍然十分有限,更多的是由那些未能喷发到地表的岩浆直接在地下深处凝固而成的,这叫火成岩,如分布广泛的花岗岩、橄榄岩等。

    早先形成的岩石(包括火成岩、沉积岩和变质岩)暴露在地面以后,会受到风化和侵蚀作用的破坏,逐渐转化成为泥沙和化学分解物。这些泥沙和化学分解物经过风、水或冰川等搬运,最后堆积、沉析在湖海盆地或其他低凹处,再经过长时间的压紧胶结,以及地球内部热力的影响,又重新固结成为岩石,这就是沉积岩,例如,由砂粒胶结而成的砂岩,和由泥质堆积而成的页岩等。沉积岩在形成过程中,常常有生物参与,所以在沉积岩里还可找到由古生物遗体或遗迹构成的化石。

    在地球的演变过程中,岩石受到强烈的挤压、错动或高温的影响,或者有外来物质的注入,从而发生面貌全非的变化,形成了一种新的岩石,这便是变质岩。例如,花岗岩会变成片麻岩,一些砂岩和页岩会变成板岩、片岩等。

    总之,地球上的各种岩石,就是通过以上三种途径而逐渐形成的。

    知识点:岩石圈、火成岩、沉积岩、变质岩、地球演变、挤压

    为什么地球上有那么多沙漠

    我国的沙漠面积达70多万平方千米,其中90%以分布在内蒙古、宁夏、甘肃、新疆等省区。世界上其他地区的沙漠也很多,像著名的非洲撒哈拉大沙漠,面积约800多万平方千米。

    这么多的沙漠是怎样形成的呢?

    就自然界方面的原因来说,风是制造沙漠的动力,沙是形成沙漠的物质基础,而干旱则是出现沙漠的必要条件。

    风吹跑了地面的泥沙,使大地裸露出岩石的外壳和砾石,成为荒凉的戈壁。那些被吹跑的砂粒在风力减弱或遇到障碍时堆成许多沙丘,掩盖在地面上,望过去好似波浪起伏的大海。这些沙丘,大小高低不一,一般有20-30米高。多数沙丘,从平面上看过去,好像弯弯的月牙,而且都是朝一个方向排列的,形成新月形沙丘;还有些沙丘,像垄岗的形状,平行排列,这都是风的作用的结果。通常戈壁也包括在沙漠之内,其实那里没有沙,即使岩石风化生成一些砂子,也很快也就被吹跑了。因此,它只是沙的老窝,供应着沙漠扩张所需要的“兵员”。

    并不是任何地区都让风沙大肆活动的,通常是在那些气候干燥、地面缺少植物掩盖的地区,地上的泥沙才容易被风吹起来。

    地球上南北纬15℃-35℃之间的信风带,气压较高,天气稳定,雨量较少,空气干燥,是容易形成沙漠的场所,世界上许多著名的大沙漠,如阿拉伯大沙漠、撒哈拉大沙漠,都分布在这些地带。此外也有一些沙漠分布在温带地区的内陆部分,这些地方大都由于距海较远,有山脉阻挡,得不到海洋吹入的湿风,如我国西北部的沙漠就是这样的。

    沙漠的形成还有它的社会原因。例如,有的人为了一时的利益,而滥伐森林、破坏草原,助长了沙漠的形成。至于战争及其他的人为原因破坏了干旱地区的水利工程,也是造成沙漠的一个原因。

    知识点:沙漠形成、岩石风化、风沙、干旱

    天为什么会下雨

    刮风下雨是常见的天气现象。在地球上,不论什么地方,总是要下雨的。只是有的地方雨水多,有的地方雨水少,有的地方常常下雨,有的地方却很少下雨。

    天上这么多水是从哪里来的呢?其实,天空中原来是没有水的,天空中的雨水是从地面上“搬运”上去的,然后再从天空中落下来。

    地球上的江、河、湖、海有的是水,被太阳光晒热以后,一部分水变成了水汽。这些水汽被热空气带到了天空,由于天空中的温度比较低,水汽一遇到冷空气,就凝结成为小水珠或小冰晶,组成了云。因此,可以这么说,云是天上的“水库”。

    当云里的小水珠或小冰晶积聚到足够多、足够大的时候,就会变成雨滴落到地面上来,这就是下雨了;要是在冬天,这些雨滴在降落过程中,遇到了比较接近地面的空中温度很低的时候,就会变成雪,那就是下雪了。

    雨在各个季节里,特点不是一样的。春天的雨,总是淅淅沥沥,下的时间很长,特别是清明时节,往往是“雨纷纷”的;夏天则多雷阵雨;而秋天,特别是深秋,那就是“一场秋雨一场寒”;而冬天,常常会有雨夹雪。

    知识点:水、蒸发、凝结、雨

    一年为什么要分四季

    大家都知道,一年有春、夏、秋、冬四季。春季气候温和,夏季炎热、秋季凉爽,冬季寒冷。当然,因为地球很大,各地的春夏秋冬到来的时候会不一样,长短也有所不同。

    造成四季和四季气候不同的原因,主要是地球绕太阳转动时有一年中变化的结果。你从地球仪上就可以看出来,地球仪中心的那根轴不是垂直的,而是倾斜的。因此,太阳光直射的地方并不总是正好在赤道上,而是在赤道两侧来回变动地。太阳光直射的时候,这个地方温度高,就是夏季;冬季,太阳光照射过来最斜,温度也就最低;而在春季和秋季里,太阳光照射过来不太直也不太斜,所以温度适中。这样就分出季节来了。就是在同一个春季、夏季、秋季、冬季里,每个月的气温也是不同的。

    你在平时注意过太阳吗?在夏天,太阳光几乎是从头顶照下来的——直射;而春、秋天的太阳光,则要比冬天直一点,比夏天斜一点。

    南半球的四季变化正好相反,当北半球是夏天时,南半球恰恰是冬天。

    以什么标准来区分各地的季节变化呢?我国目前是以各地候温(五天的平均温...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白领情缘美丽的儿媳妇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