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存思可见“万八千神”,胎息达“千二百息”的高深境界,这显然是引领了道家的内丹修炼的道路。他的这些理论虽然还处于内丹学的初期阶段,但对唐末的内丹学发展有着一定的影响。
还有一个问题需要单独提出来,就是叶法善生活的那段时期是处在佛道之争的大背景下,那么他做为天师道的领袖人物对佛教的态度如何?答案是肯定的,叶法善同样持排佛的观点。
说到叶法善的排佛,虽然史书上记载的并不多,比如《旧唐书》中仅一句“排挤佛法”,并无其具体的行为记载。在当时的佛道相争的大背景下,道士们排佛应该是理所当然的,在民间流传着这样一个小故事。
话说叶法善在天台山隐居修道时,这一年五月初一,来了一个老头在门口大哭着求见,真是闻者落泪,那个悲惨就不提了。叶法师心血来潮,掐指一算,白眉一轩,命弟子把老头叫进来。
老头进来行礼,叶真人一看,虽然一脸苦相,但衣着相貌透着不一般,暗自计较,问道:“老人家这是有什么事,如此悲伤啊?”
老头又是一辑:“真人,实不相瞒,我乃东海一条老龙”,边说边以手指天,接着说:“天帝命我负责管理八海的宝藏,我们这是轮班制,每班一千年,我已经干了九百七十年了,眼看着就任期圆满,回去就能升官了,可是……”老龙王哽咽着说不下去了。
“龙王莫伤心,有什么事先说出来,一起想办法嘛。”
老龙王半天后才接着说:“真人啊,龙生太难了,三十年前,不知道从哪来了个和尚,法力高强,直接把我的龙宫占了。您说我也打不过他,只能凭借着海水和他勉强周旋,阻挡他抢夺宝物。可是他天天把海水往天上卷,然后在天上变成云,这样一点一点消耗海水,我算了一下啊,再过四天,五月初五那天我这大海就会被他玩得海枯石烂了,到时候不但海族生灵都要变成鱼干,就连天帝镇压海天的法宝也会被他抢走了,我这是上对不起天帝,下对不起海族众生啊。真人您法力高深,可要救救我啊!”
叶真人捻须沉吟道:“这样吧,你先回去,初五午时我自会前去处理此事。”
老龙千恩万谢地回去了。
至于结果,自然是叶真人出马解了龙王的危机,和尚也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干脆跳海死了。龙王送来了金银美女什么的,叶法善这种高人自然不会收下,不过却提了个小要求,说:“老龙啊,要是一点报酬不收也与理不合,这样吧,给你个专业对口的工作,你给我这座山上弄道水渠,让它常年有水就行了。”
这么小小要求简直不要太简单,于是天台山就有了一道四季清泉不断的天师渠。
故事的真假关系不大,不过这也可以反映出在当时的佛道相争的背景下,叶法善也不能独善其身,同样会牵扯进去的。
713年,年近百岁时叶法善被任为鸿胪卿,受封越国公,可谓深受皇恩。他的弟子众多,总结各类史料上的记载分析,他的弟子大约有数千人,都快赶上孔子了,所以说他在“道教史上罕有匹俦者”。在众多的弟子当中,成就比较高的有叶促容、尹愔、丁政观等,当然还包括玄宗皇帝、玉真和金仙二位公主。
叶法善羽化以后,就葬在括苍山,唐玄宗、肃宗都题过《叶法善像赞》,宋徽宗又先后加封他为虚见法师和灵虚真人。
叶法善寿命105岁,放到现代也是极为少见的高寿了,除了他的养生有道以外,也和他醉心音乐不无关系,着名的《霓裳羽衣曲》也传说是他和李隆基合作的。传说他最擅长的是笛、箫,这也比较合理,云游在外拿根竹管比背个古琴要方便得多。道友们有机会可以到浙江金华和丽水之间的武义县牛头山叶法善天师殿里参观,主持叶罗生道长就是他的五十四代孙,道长精于道家乐曲,有缘倾听,可以体会一下清音悠长,宁静致远的意境。
叶法善一生留下的着述不多,除了可以确定的《乞归乡上表》、《乞回授先父表》、《乞归乡修祖茔表》、《留诗》《报弟子仲容书》以外,还有一些疑似他的作品,是他的作品的可能性并不大。而这些确定下来的作品,道友们从名字上也能知道都是些官制格式的东西,也谈不上是道教的典籍。从他的三首留诗里面,大体可以看出他对道教界当时那种只为立言而不务实的造经运动的不以为然的态度,在他看来,立功立德多点务实比发表点论文更实际,所以他不怎么写东西,反而“度人初行满,辅国亦功成”。由此学者们多数认为,叶法善确实不事着述,这和潘师正相似,当然,差不多同一时期的还有韦善俊、罗公远两位高道也不怎么搞写作,大体上这些位高道的想法有共通之处吧。
不知道道友们是否注意到了,叶法善先后上过三次表,大体上都是想回家乡。回家当然不是为了享福,哪里也没有京城这种大城市生活舒服吧,他回家,自然是符合封建统治阶级宣扬的,也是道教比较重视的“孝道”。
从《太平经》开始,道教就不乏讲孝道的经籍,特别是在唐朝,前面讲到武则天时专门讲过这方面的内容。李隆基在714年还曾下过诏要求道士女冠,当然也包括僧尼都得孝敬父母,同一年,叶法善就曾回家祭祖。716年二月二十一日,叶法善上了《乞归乡上表》,请求告老回乡,两年以后又先后上了另两份表,请求回家尽孝道,这都是围绕着这个“孝”字的。
叶法善在《乞归乡修祖莹表》中说过这样一句话:“臣幸生孝理之代,且视灵宝之符,身无横草之功,虚受茅苴之功”,在《乞回授先父表》中说:“臣闻孝道之大,人行所先……此陛下以孝感之应……”。叶法善的忠孝思想,显然极对李隆基的胃口,对李隆基也有着一定的影响,李隆基在批注《孝经》时讲到“在家以孝事亲,出则以忠事君”。733年,李隆基又下令僧尼必须像道士们那样孝敬父母、忠于君王,还专门下了道“僧尼兼拜父母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