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也免不得会贡献出自己的珍藏,最终这些市场上能见得到的经书,基本上都进了崇虚馆。
接下来就是对这汗牛充栋的经书处理了,主要工作有刊正真伪、校对、注释阐释等。假的、伪的全扔了,厨房大师傅最近都不用去买柴了,天天烧这些不要的经书就行了。错的、漏的要改正,补充完整,然后再把真经分门归类,所以怎么对这些经书分类的问题就摆到了面前。
在陆修静之前,葛洪的《抱朴子?内篇?遐览》里就罗列了很多道教典籍的名称和卷数,由于当时还没有形成明显的道派,所以他仅仅是按经、符等进行了简单分类,陆修静没有采用他的方法。
葛巢甫批量生产灵宝经时,曾经提出“三洞”的说法,陆修静感觉用这个三洞的分类方法比较靠谱,加之上清、灵宝和三皇这三派的经书量大管饱,嗯,数量、质量都不错,于是就完善了三洞结构,边整理,边分类,最终完成鉴定经诫、方药、符箓等各类经书,并于471年撰写了《三洞经书目录》。这部目录里面共包括经书1228卷,实际是1090卷,后呈献给宋明帝阅览,可惜的是没流传下来,早已亡佚。
一直在说三洞,这里简单解释几句。三是源自道教的一炁化三清的思想,这个三在道教中很特殊,有三生万物的含义,洞则有通达的意思,三洞即通达神仙境界的三条道路。
关于一炁化三清,现代大家都说一气化三清,这里的气和炁本质上是不同的,作为看过我的书的道友,以后还是用这个正确的炁吧,区别嘛,有机会再详细聊。
接着说三洞,三洞分别是以上清经系为中心的洞真部、以灵宝经系为中心的洞玄部和以三皇经系为中心的洞神部,对这三洞经书进行编目整理,就是陆修静的巨大贡献,所谓的“总括三洞”。
确定了三洞的结构以后,陆修静就把上清、灵宝和三皇三派经书综合在一起,再参考佛教的三藏、三乘等思想,系统地用到三洞的分类中,并按大、中、小乘的概念区分出等级,同时还把这种等级延伸到道士的品级和位业分级上面。
确定了品级和位级,道士们的修炼也就更加规范,如修太清经法的道士可成仙,修灵宝经的法可以成真,修上清经法可成圣等。
还有更深层次的划分,比如不同级别的道士修炼的功法是不同的,不能随便想修什么就修什么,必须逐级修炼,低级的道士不能上来就修最高级的上清经法等等,这些就不再详述了。
当然了,能通达神仙境界的经法绝对不限于上清、灵宝和三皇这三大经系,否则就犯了众怒了,而且这里的三,本来就是能生万物的,自然就不限于三个门派了,要不其他道派的经书就不能加入进来了。所以,稍晚于陆修静的南齐道士孟智周,就在三洞的基础上,增加太玄、太平、太清和正一这四部,称为四辅,三洞和四辅合称为七部。
陆修静在编撰《灵宝经目》的时候,把灵宝经分成了十二个品类,如本文、神符、玉诀、戒律、威仪、表奏等。唐代道士孟安排在《道教义枢》中,根据陆修静这个分类,进一步把灵宝经的这十二类的分类方法,应用到整个三洞分类中,这样,三洞经书的每一洞又进一步分成十二部,共计三十六部,称为三十六部尊经。
至此,由陆修静正式确立三洞经书的分类体系,经孟知周和孟安排共同努力,最终完成的道教经书的完善的分类结构,三洞四辅十二部正式定型,成为道教经典的分类系统。
三洞结构影响深远,隋唐以后编修的道经,明代的《正统道藏》以及近年的《中华道藏》,都沿用了这样的分类法。道藏内容后面再详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