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nbsp;赫连勃勃在极度不安之中病逝,他死后6年,大夏在北魏的进攻下走向覆灭。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看到统万城时,感慨的莫名其妙:“奢侈浮华到这种地步,怎能不亡国呢?”
闻名天下的统万城被北魏军洗劫一空,此后沦为北方边镇之一。大夏的遗民和赫连氏却在战乱中生存下来,他们一部分融入吐谷浑,一部分融入鲜卑人,最终,他们的后裔都融入到汉族。
人,有时比环境更加顽强。
任杰带着几个白莲教的学生,来到黄土高原考察。
在蓝天黄土之间,任杰发现了埋藏在岁月之中的古城遗址:“我看到了很多东西,包括一些古城址,都被沙漠湮灭了,只留下荒废的废墟,有时候虽然相隔只有十几里路,一眼望去却全都是黄沙野草。”
这其中,最坚固、最完整的古城遗址,便是匈奴人赫连勃勃遗留在黄土高原的统万城。这座白城子,犹如旷野中的巨型战舰,沉没在陕北黄土高原。一千多年来,统万城不断被荒沙围困,最后深陷于沙漠之中。
唐朝安史之乱后,大批贫困农民逃难到陕北,开垦荒地,由于许多牧场陆续被开为耕地,游牧民族逐渐退出了这一地区。“茫茫沙漠广,渐远统万城”的诗句,便是说这一时期陕北一代的环境恶化。
宋朝建立后,以统万城“深在沙漠”,常常成为异族“聚反中心”为由,下令将此地遗留的居民强行迁入塞内。
大夏亡国五百多年后,陕北黄土高原被另一支流浪的少数民族占据,他们就是日后建立西夏政权的党项族。
党项人进入黄土高原后,接触中原的经济、文化,生产技术逐步提高。唐朝末年,党项平夏部的首领拓跋思恭占据宥州,以这一地区为根据地,一边讨好中原王朝,一边发展军事实力。黄巢起义时,拓跋思恭打着勤王的旗号带兵南下,助唐朝镇压起义军。
随着黄巢起义平定,拓跋思恭被赐皇姓“李”,封夏国公,统辖夏、绥、银、宥四州,统领陕北黄土高原的大片地区。
陕北,就此成为党项李氏家族的基本盘,从五代到北宋,群雄并起,常年混战,党项人凭借陕北黄土高原的有利地形,多次抵御中原军队的进攻。
在此期间,党项李氏也曾险些失去自己的领地。北宋太平兴国七年,当时的党项首领李继捧是个“鸽派”,无力镇服党项诸部,向宋太宗请求入朝,并献出党项所辖诸州县。
李继捧的族弟李继迁却不愿屈服于宋朝,他带着宗族亲信逃出了祖祖辈辈生活的银州,到地斤泽一带,号召众部落恢复祖业,与宋朝对抗。在逃亡途中,李继迁谎称其乳母去世,要以送葬为借口离开,同时将兵器藏在棺材中。
陕北至今还有个民间传说,李继迁从地斤泽杀回陕北时,在榆林附近遭到宋军围攻,粮草用尽,党项军的后勤人员不得不将原来屠宰的羊头、羊内脏等收集起来,并用刀剁成杂碎,煮熟后加入野菜,作为临时的军粮。这就是风靡陕北的名菜羊杂碎。
经过十余年奋战,李继迁重新夺回了陕北的银、夏诸州,并将党项人的地盘延伸到了草原,而李继迁也在西进的战争中箭身亡,战死沙场。
李继迁的儿子李德明继承其遗志,并实行东合西进的政策,向东与宋、辽结好,向西掠吐蕃战马、收回鹘锐兵,将政权中心从陕北黄土高原迁移到西北重镇灵州。
北宋宝元元年,李德明之子李元昊率领党项人完成向河西走廊的扩张,有了自立为帝的实力,于是废除宋朝赐予的封号、官职,自称“大夏”皇帝。
这个与宋、辽(以及后来的金)三足鼎立的少数民族政权,史称“西夏”。
在遥远荒僻的西北大地,党项李氏犹如一朵盛放在黄土高原上的狂花,打下了自己的一片天。
在宋代,陕北黄土高原不仅孕育割据自立的枭雄,也诞生了世代戍守边疆的名将世家。
晚唐镇压黄巢起义时,党项人因为出兵助唐有功,被唐朝赏赐封地。党项族中,有一支折氏,徙居府州,在唐末五代长期依附于中原政权,即便是能征善战的契丹人,在攻打陕北时也难以突破折家军的防线。
府州折氏经营到第四代折德扆时,他为摆脱契丹的威胁,率部归附后周,继而归属于北宋。北宋时期,折氏为宋尽忠,成为了大宋西北边境的“守夜人”,一百多年间名将辈出。
折德扆之女,即民间所说的佘太君,嫁给了名将杨业为妻,她出生在军人家庭,嫁入杨家后也常辅佐丈夫杨业,于是后世将她描写成一位大义凛然的女中豪杰。
历史上,折德扆之子、折太君的兄弟折御卿也是一代名将,曾收复西北十五处州县,使契丹闻风丧胆。
有一次,辽军进犯,折御卿带病出征,他母亲听说后,想秘密秘密派人接他回家养病,折御卿却坚守前线,宁死也不回头。
折御卿托人带话给母亲,这段话成了他的遗言:“家世受国恩,敌寇未灭,御卿之罪也。今临敌,安可弃士卒自便?死于军中,盖其分也。为白太夫人,无念我,忠孝岂得两全?”我将为国尽忠,请恕我不能为母亲尽孝,这是折御卿的报国之志。
折御卿率军出征后,击退了辽军的进攻,但因为耽误了治疗时间,不幸病死于军中,年仅38岁。
此后,府州折氏的子孙驰骋于陕北黄土高原,又在宋夏战争中大展身手,直到北宋灭亡,府州面临外无援兵的困境,陷入金与西夏的包围,折家将力尽城破,黯然退出了黄土高原的历史。
西夏与金人联合攻下陕北后,势力范围进一步扩大,其东界位于陕西与山西交界处的佳县。西夏疆域所说的“东控黄河”,便是指流经陕西与山西境内的这段黄河。黄河西岸,此地古称葭州,宋夏在此垒石筑寨,有“铁打的葭州”之称。
蒙古骑兵攻打西夏时,来到葭州城外,一直久攻不下,只好从河对岸的山西借道而行,才攻入西夏腹地。至此,崛起于陕北、兴盛于河西的西夏政权走向倾覆,大风从黄土高原刮过,将一个王朝扫入尘土。
宋代以后,陕北黄土高原历经多年伐木开山,荒漠化日益严重。从唐代“放牧之地,水草甚丰”,到宋代已经大旱频发(“冗旱”)。明朝在黄土高原北部建长城,发动军民屯垦,旱灾更为严重,有明一代,仅陕北的大饥荒就有十多次。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陕北黄土高原遭到旷日持久的沙害,失去绿色的植被,露出荒凉的土地,赫连勃勃当年建造在水草丰美之地的统万城早已被废弃,城中壮丽的“华林灵沼,崇台秘室,通房连阁,驰道苑园”也消失在历史长河中。
明朝末年,凋敝的陕北再度迎来灾荒之年,很多地方地瘠天寒、滴雨未下,在旱灾、蝗灾的侵蚀下,农民颗粒无收,百姓忍饥挨饿。
崇祯元年,全陕旱灾、霜灾,陕北尤重,人食蓬蒿;二年,陕北又大旱,人相食;五年,陕北大饥,人相食,僵尸遍野……
在陕北人马懋才写给朝廷的报告中,他说:“未有极苦如所见臣乡之灾异者!”
当时,陕北一带“父弃子,夫鬻其妻”,“掘草根以为食,采白石以充饥”。陕北人性格刚毅,不甘饿死的饥民相聚为盗,抢掠财物,他们说饥饿而死与为盗而死,都是死,与其饿死,还不如做个强盗,还能做个饱鬼。
马懋才认为最悲惨的是灾区的弃婴,他说:“最可怜者,是在延安府安塞城西某处。此地每日必有弃婴数人,啼哭号泣,呼喊父母,甚至吃食粪土。到次日凌晨,这些弃婴已无一活者,而新弃者又至也。”
更严峻的是,由于陕北黄土高原自古为难治之地,天灾人祸不断发生,许多官员都不肯赴任就职,延安、庆阳、平凉三府甚至出现缺额半数以上的情况,这就导致部分府县官员素质低下,很多都是滥竽充数的“关系户”,贪污腐化严重。
崇祯朝廷出现了重大的失误。当时,崇祯听信大臣的建议,进行了“裁驿”的改革,本意是为了节省财政费用,打击驿递系统的腐败。
陕西、山西之间遍布崇山峻岭,交通不便,公私出行皆需依靠大量驿站与驿道,朝廷也给予一定补贴,很多老百姓靠驿站生存。
虽然生活拮据,但也算有个谋生之处,至于驿递过程中滋生的腐败,并非来自于这些艰苦度日的百姓,而是在于权势者,但崇祯似乎并不明白。
裁驿之举是针对全国的改革,本来计划每年省下六十余万两白银经费。结果,陕西首当其冲,被裁撤了大批驿站,很多赖以谋生的驿卒从此失去谋生来源,更加不满朝廷举措,加入到农民军的浪潮中,李自成就是其中一员。
陕北安塞人高迎祥揭竿而起,后被推为“闯王”。次年,张献忠在米脂十八寨起义。与此同时,刘宗敏加入高迎祥的起义队伍。
黄土高原的劲风席卷天下,并最终导致了现在种花家崛起于西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