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p;“下官认为,如果能打消陛下的顾虑,则开仓放粮,必成定局。”
“只是,”太子看向杨安,“如何打消父皇的顾虑?”
“下官认为,可以从三方面出手。”
“少师请说。”太子期待地看向杨安。
杨安缓缓道:
“第一,天灾人祸。从去年的修建行宫暴虐百姓事件,到今年五月的京师地震、关内诸州旱灾,直到现在的关中大旱。”
“每一次天灾人祸,都造成了百姓的死亡。而且一次比一次严重,无不验证着天象异变的预兆。”
“而这些天灾,谁也不知道什么时候才会结束。”
“陛下一定会担心,后面可能会有更大的灾祸来临。”
“所以,陛下不敢轻易动用仓库中的粮食,”
“以免下一次更大的灾祸来临时,束手无策。”
杨安说到此,看了一眼太子,“这是陛下的第一个顾虑。”
“少师说得对,”太子赞许地点头,“近一年来,发生的灾祸,确实比往年多。”
“陛下顾虑的第二点,”杨安继续分析道,“便是内忧外患。”
“近几年来,内部有江南叛乱,五羌反叛,外部有突厥侵扰。”
“陛下出于军事方面的考虑,得优先考虑军需粮草储备。”
“第三,下官认为,陛下要借此旱灾机会,对义仓进行改革整顿。”
“改革义仓?”太子疑惑地看向杨安,“何为义仓?”
见太子不解,杨安只得将义仓的形成原因及目前状况讲述了一遍。
开皇三年,大隋官员长孙平征拜度支尚书,他看到大隋多有旱灾,百姓深受其苦,于是向陛下上奏,在奏章中建议:
让百姓每年秋收季节,根据贫富不同,拿出一定数量的粮食,放到政府提供的仓库之中,以备凶年之用。
隋文帝欣然应允,并取名为“义仓”。
只是这义仓是本着自愿的原则建立的,管理人员也是百姓,所以十分松散。
再加上普通百姓意识不到“义仓”在凶年时的重要作用,经常以陈粮、腐烂的粮食,或者是杂粮充数。
所以,等到天灾来临时,“义仓”中的粮食多已腐败变质,并不能起到应有的作用。
“少师的意思,”太子听完杨安的解释后,恍然大悟:“父皇不愿意开仓放粮,是想乘着大旱之机,让百姓认识到义仓的重要性?”
“正是如此,”杨安点头,
“下官认为,陛下早就有意将义仓由自愿改为强制,只是一直在等待契机。”
“这样的改革,是好是坏?”太子问道。
“当然是好事,”杨安肯定道,可跟着又摇摇头,
“不过不是时候。”
太子沉吟片刻,迟疑道,“既然父皇不愿意开仓放粮,”
“本宫是否应该站在父皇一边,反对开仓放粮?”
“太子殿如果真的这样选择,也是人之常情。”杨安表示理解。
很显然,站在隋文帝一边,便是摸准了皇帝的心思,顺势而为,更有可能事半功倍。
但杨安并不想这么做。
他觉得,作为一个具有更开阔视野的后世有良知的人,他必须在这件事上要有所作为。
“如此说来,”太子仍然有所犹豫,“少师也赞成父皇宁愿舍弃百姓,也不舍得粮食?”
看得出来,太子怀有宽仁之心,十分同情受灾的百姓。
“非也,”杨安果断道。
“下官所言,只是陛下目前的顾虑。”
“正是由于这些顾虑,所以陛下一直拿不定主意。”
“而太子殿下要做的,就是打消陛下的所有顾虑。”
“如此,陛下才能最终下定决心,开仓放粮。”
“原来少师也赞成开仓放粮,”太子脸上露出喜色,“本宫终于放心了。”
“可是要想彻底打消陛下的顾虑,并非易事。”杨安郑重道,“这些顾虑终究只是下官的猜测。”
“少师,就算不能打消父皇的顾虑,”太子坚定到,“父皇最终决定不开仓放粮,”
“本宫也绝不后悔。”
“好!”杨安赞许道:“下官这就写一份奏章。”
太子当即让人拿来纸和笔,两人一边商议,一边写出了一本奏章。
奏章以太子的名义,主旨是建议父皇开仓放粮。
为了打消隋文帝的顾虑,奏章从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分析。
一是天象异变方面,天象异变预兆百姓惨死,而关中大旱如果处理得当,便能减少百姓死亡。
而开仓放粮、赈济灾民则是最好的处置措施。
“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
灾民被救,则君主有德,朝政得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