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那些“****”鲜卑大臣心中的不满情绪,只不过他们在皇权帝制的权威下敢怒不敢言而已。怨气和不满短时间可以被压抑住,但日积月累,势必会有爆发的一天,北魏朝堂之上一股“暗流”正在不断集结。
史书记载,帝国定州刺史穆泰(州府在中山)、恒州刺史陆叡(州府在故都平城)、以及部分留守平城的鲜卑贵族们就组成了一股反对“汉化改革”的集团势力。任何势力都需要一面旗帜,而这个反叛势力的旗帜不是别人,就是上文提到的帝国皇太子元恂。
史载元恂不喜欢读书,身体高大痴肥,对洛阳的炎热气候十分不适应,一直想回到北方。皇帝元宏赐给元恂的汉人衣冠,元恂十分反感,在私下里总是改穿鲜卑服饰。读者可能会疑惑,作为“汉化先驱”的元宏对汉文化如此痴迷,作为嫡子的元恂为啥如此反对“汉化”?我们不妨看看元恂的身世。
元恂生于公元483年,生母是贞皇后林氏,当年林氏诞下元恂后就被当时的冯太后赐死于皇宫大内,元宏曾因此事请求冯太后改变旧例,饶林氏一条性命,但没能如愿。参考前面章节对冯太后的描述,读者应该知道冯太后的为人和做派,是的,在这件事情上不会出现意外,冯太后赐死林皇后后,马上亲自抚养了元恂,延续着自己“把持朝政”的手段。
冯太后先后经历了拓跋弘1.0版教育的失败,拓跋弘2.0版(拓跋宏)教育的成功,到了元恂这个拓跋弘3.0版时,冯老太太此时虽然对“驯化继承人”已经驾轻就熟,但岁月不饶人,冯太后此时已经日暮西山,其实没有更大的精力再对元恂施加类似于拓跋宏似的“教育”;从另一层面说,冯太后此时权利稳固,心态必然很好,于是对于这个嫡曾孙子自然也不会十分苛刻。公元490年冯太后驾崩时,元恂年仅7岁,此时接手冯太后抚养元恂的人十有八九是一个鲜卑妇人,于是在元恂最容易接受教化的时间,应该受到的是相对于冯太后时期更加“鲜卑化”的教育。所以根据史书记载,元恂不喜汉学,中意鲜卑文化的特点,应该源于冯太后的放松“教化”以及她在元恂幼年的离世。
坦白讲,其实元恂价值观的产生才更加符合人性的普遍规律,而元宏的价值观的形成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其特有的“斯德哥尔摩综合症”的心理疾病所导致的,这一点我在“心理罪之教化场”的章节有详细解读。
俗话说得好“苍蝇不叮无缝蛋”,我们在上一章曾经讲到元宏急功近利地发动了一场对南齐帝国的“南征”,结果铩羽而归,皇帝元宏颜面扫地。于是,对皇帝元宏“汉化改革”颇多不满的鲜卑贵族们自然会借这个机会,聚集在元恂这面最根正苗红的“政治大旗”下,阴谋阻止皇帝元宏一意孤行的“汉化改革”,至少可以另立中央,回到以往的“鲜卑时代”,和迁都洛阳的旧政府分庭抗礼。
公元496年8月7日,皇帝元宏前往嵩山(估计是准备在中秋节登高祭祀),年仅14岁的元恂在穆泰、陆叡的策划下,企图趁着皇帝不在皇宫时逃离新都洛阳,北上旧都平城另立中央。
元恂能如愿逃离戒备森严的都城洛阳吗?穆泰、陆叡主导的这场叛乱将如何收场呢?我们下回再说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