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可以看出支持拓跋浚的都是高层官员,而支持拓跋翰的是低层官员。而此时掌握宫中军事力量的刘尼以及源贺的立场就变得相当重要。
从整个事件的走向可以看出,刘尼和源贺对于立谁为帝没有强烈的倒向,看来拓跋焘虽然已经倾向立太孙拓跋浚为皇储,但意愿并不明显,并未明确传达给宫中警卫刘尼和源贺。这就给宗爱等阴谋家提供了莫大的机会。
史书记载宗爱首先因为“激情杀人”杀死了拓跋焘,这有些不可信,因为拓跋焘是个雄才伟略的君王,大权在有生之年从未旁落,也就是说宗爱不可能对宫廷内外的官员代表皇帝进行过管理,如果一个从未监理过国事的太监在没有“盟友”的前提下杀死威望爆棚的君王拓跋焘,他的下场必定是惨不忍睹,但宗爱竟然拥立六阿哥拓跋余成功,并掌控国家机器长达8个月之久。这说明宗爱和低层官员兰延、和疋、薛提以及赫连皇后(也有可能被胁迫)在拓跋焘生前已经结成“阿哥党”,共同反对前太子拓跋晃。在太子含冤而死,皇帝拓跋焘有些察觉他们的阴谋时,干脆一不做二不休,杀死拓跋焘。
在这个事件中,刘尼以及源贺应该是无视纵容甚至参与了宗爱一党的所作所为。之后,在拥立哪个皇子为帝的决定中,“阿哥党”产生内讧,结果宗爱先下手为强,杀死兰延等人,拥立了六阿哥拓跋余。拓跋余执政8个月之久,证明在这段时间刘尼和源贺已经承认了当前的皇帝拓跋余,并没有立即支持皇太孙拓跋浚,但宗爱掌握大权后的所做所为应该让刘尼和源贺感觉不靠谱,而宗爱因争权弑杀拓跋余的行为更加坚定了刘尼和源贺抛弃宗爱的决定。
于是,刘尼和源贺联系陆丽以及长孙渴侯,发动政变,杀死宗爱,迎立皇太孙拓跋浚为帝。但由于刘尼和源贺也是弑杀拓跋焘的参与者(至少是知情者),所以在东庙政变时只字不提“弑杀拓跋焘”而只说“弑杀拓跋余”,其实是反映了刘尼和源贺当时真实的心态。而后世史家也刻意维护粉饰了刘尼和源贺这两个拥立皇太孙“功臣”的历史污点,把“弑杀拓跋焘”也只记在宗爱头上。
其实这种粉饰历史的现象在历史上比比皆是,尤其生活在当时历史进程中的人们,又有谁不是在“主流舆论”下生活的呢,所谓的“主流舆论”又有多大程度还原了历史呢?当政者当然会根据当前政治的需要,粉饰某些人某些事,同时抹黑某些人某些事,等到这个政权或者这个政治团体倒台后,才会有其他真相被披露出来,但请注意,新的政权并不是“历史矫正器”,它也会按它的需要做选择性披露,并同时粉饰或抹黑。
几千年来,人类唯一没有改变的就是人性,我们在读史时,请务必相信自己对现实社会中对人性的判断和几千年来古人的人性并无多大差别,史籍中出现的“英明圣主”或者“十恶不赦的昏君暴君”其实就生活在我们现在这个时代,只不过我们不自知而已。
好了,回到主题,我们的北魏帝国在拓跋焘时代,锐意进取,疆域急速膨胀,军事上的成功带来了内政管理上更加的复杂化,而拓跋焘末年的暴毙其实把所有矛盾推到了风口浪尖,可北魏帝国却奇迹般地渡过了这个大劫,帝国并没有在政坛血腥内斗中分崩离析,而是顽强的生存了下去。拓跋浚上位后北魏帝国又要走向何方呢?我们下一章再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