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 说起大清开国皇帝皇太极,就其军事才能和战略眼光而言,那绝对比他老爸努尔哈赤高明了不止一点半点。
父子俩的终身夙愿都是入主大明,取而代之。
他们都很清楚,要想灭掉大明,唯有从山海关进攻bei jing城,才能彻底解决问题,否则山海关拿不下来,大明从这里反攻过去,大清的根基,国都辽阳/沈阳随时都将不保。
基于此,比较死心眼的努尔哈赤,始终坚持一条攻打大明的路线……拿下辽西,攻占山海关,杀入bei jing城。
不得不说,这是一条最便捷的推翻大明的路线,却也是一条硬碰硬的战略路线……大明也不是傻子,不要说在山海关,就是在辽西也是重重重兵布防。
如此,一个辽西就把努尔哈赤耗死了。
而到了皇太极,却是充分认识到辽西这块硬骨头不好啃,必须另辟蹊径……他首先为解除后防之忧,两次出兵朝鲜,将大明的铁杆小弟征服过来,接着却是眼光独到地向蒙古进军,一方面征服尚未统一的蒙古余部,另方面就是寻找从蒙古向明朝进攻的道路。
恭喜他,这条路他走对了。
不但极大地巩固了他在大清的统治地位,而且完全消除了来自朝鲜和内蒙的威胁。
且不论他革命成功与否,但他在统一蒙古后大力利用蒙古,绕过山海关,从长城各口入边,屡屡进逼bei jing城,大大牵制和消耗了大明的军力和国力,而所过之处疯狂掠夺,也极大地丰富了清国的国库……皇太极从此改变了进攻明朝的策略和路线。
但他也清楚,不管走不走辽西这条线,都必须在这条线上布设重兵,并且,不但不能消极防守,还必须摆出主动进攻的架势,以为策应其它线路的进攻。当然,如果能意外突破这条线那是最好了。
正是抱着这样的战略意图,他在辽西线也是大兵压境,但围而不攻,只是偶尔发力。
就说对锦州重镇松山城的围困已近两年之久,却始终打打停停,一方面当然是因为明朝守兵奋力反抗的原因,另一方面却是皇太极认为时机还不成熟并不着急拿下。
而大明的内战愈演愈烈,更是让皇太极嗅出了大清取代明朝已为期不远,现在就等大举进犯的最佳时机。
何时是最佳时机?
想也不用想,当然是起义军攻占bei jing城,推翻朱家王朝天大大乱立足未稳之时。
因此,皇太极做起了正人君子,在松山积极跟老朱和谈,说我不占你便宜,等你先平了内乱,咱们再单挑。当然,对时不时有小股清兵入关掳掠汉地大批人畜、财物的行为,皇太极表示了歉意,并郑重承诺会严加约束,也会予以严惩。
但在暗中,他却是做好了随时征伐明朝的战略部署,一边密切关注着明军和农民军的动向及局势发展,一边开始集集全国的兵力,包括密令蒙古诸贝勒随时做好战斗准备,更是大举采木造舟,以保证后勤供应。
同时,他为了防患于未然,不让大清内部出现的反战声浪而影响士兵出征的士气,果断对自己的政治老对手,极力主张与大明和平共处的二哥代善出手了。
首先,将代善能力最强依为左膀右臂的四儿子瓦克达遣使大明,表面上是安抚代善,我集集军队只是为了检验军队的应急调配能力,可没打算跟大明开战,不然的话,我怎么这个时候还让骁勇善战的多罗谦襄郡王出使大明呢?那不是让他去送死么?
的确,这种所谓的大使其实也相当于人质,有潜在的生命危险,尽管有“两国开战不斩来使”的不成文规定,但一旦两国交恶开战,谁他妈还管你这么多,随便捏造一个间谍的罪名就可以将你问斩,肯定是第一时间,第一个死。
所以,生xing敦厚,但脾气倔强的代善相信了皇太极。
而实际上,皇太极当然是为了瓦解代善的实力,瓦克达一走还没两天,他便以扰乱军心为由将代善软禁起来。
&nb...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